• 登录后可以发起提问

扒光量子点(下)-量子点显示器的现在与未来

史诺 · 2016-10-18
  • 30143
  • 5
量子点显示最关键的里程碑,就是从光致发光走向电致发光,真真正正成为自发光显示器的QLED,拥有自发光所有的好处(省电、高对比、高反应速度)和量子点无敌色域的天赋

上周回顾过量子点三十多年来的心路历程,商业化的努力最后停在了显示,而在各种形式的产品中,薄膜成了目前的胜利者。但无论量子点是封在LED里头(on-chip)、封在玻璃管放在显示器旁边(on-edge),还是做成一层薄膜放在背光模组里(on-surface),商业化的逻辑还是一样的——

◆量子点显示应用方向 

(1) 先走光致发光

即使量子点电致发光的研究很早就开始,但发展的很缓慢,实现量产水平的显示应用就转到了光致发光,承袭原有的LCD系统,利用量子点的特性将单一波长的蓝光转换成红光与绿光,取代原本白光LED采用的荧光粉,进而达到广色域的效果。

(2) 都强调广色域

目前光致发光的作法,进入市场的口号无非就是“广色域”,事实上也只有广色域是最没有争议的优势,所以回到性价比的观点来看,提升的产品价值对照衍生的转换成本,QDEF是个定位正确的产品吗?我们先继续往下看,量子点显示应用被忽略的问题。

◆量子点显示应用迷思

行销跟骗术之间,往往只有一层薄纱,量子点在商业化的过程,也采用了很多取巧的说词,主要的盲点有以下四个:

(1) 阻水氧难度高

量子点因为是无机物,所以宣称自己比OLED稳定,但事实上奈米尺寸的量子点很敏感,不只跟荧光粉一样怕热,还和OLED一样怕水氧,实在没有嘲笑OLED的本钱,商业化的过程中,许多精力和成本都被消耗在阻水氧上。以3M与Nanosys推出的QDEF为例,QDEF厚度大约210μm,其中上下两片Barrier Film(阻水氧层)就占了110μm,成本也占了整张膜的一半。

(2) 是增艳,不是增亮

即使3M和Nanosys多次在公开场合教育大家,QDEF不只让显示器色彩更鲜艳,还能达到增亮跟节能的效果(增亮跟节能是同样概念,只是“固定能耗看亮度”或“固定亮度看能耗”的差别),最常听到说法是节能20%以上,这种宣称虽然不算是诈骗,但也有诱导的嫌疑。

首先,站在光的能量的角度来看,传统LCD的红光跟绿光,是靠YAG产生的黄光,透过彩色滤光片个别滤出来的,滤光片的作用就是只让想要的光通过,其他的通通挡掉,然后以光谱的角度来看,YAG的半高宽根本是悲剧,当你只要绿光或红光时,大部分的光都被请回家了,见下图:

咱们量子点就不同了,一开始就给你独立的绿光跟红光,颜色已经调到美丽的波长(ex:绿光530 nm/红光630 nm),所以没有产生太多多余的光,也因为”不要的光”比较少,所以理论上比较亮/节能。

对,目前为止都没有错,但是没有提到量子点的转换效率,官方说法是80%以上,且不论实测能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准,YAG的转换效率是轻松破90%的,所以在传统色域基础上省电20%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。而且别忘了荧光粉也可以换红绿粉,当LED配上高级红粉与绿粉时,量子点的节能说就瞬间失去了立场。

除了转换效率的问题外,增艳跟增亮还存在Trade-off的问题,这里班门弄斧来个三秒钟小讲堂,光的能量跟我们常说的亮度是两码子事,因为人眼感知的亮度还得乘上”视效函数”,以绿光为例,当波长从550往530移动时,色域覆盖程度是变广了,但感知亮度也同时下降了。

这问题当然不是只有量子点有,但是当量子点电视拿亮度去换广色域后,往往会用其他方法来弥补,比如用更大更亮也更贵的LED,以及外加一片非常贵的增亮膜DBEF(同样来自3M,呵呵呵不解释),然后再拿量子点电视跟非量子点电视对比,看起来好像又增亮又增艳又省电,是台所有愿望一次满足的真‧旗舰,殊不知…这些都是钱堆出来的啊孩子!

其实新技术在商业宣传时,总不免俗要搞个新旧技术的对比,然后总喜欢用昂贵的钻石去敲坏掉的软柿子,对照组常常是成熟技术中的中低阶产品,还配上比较差的设定(比如有些商场在比色域跟画质时,“牺牲组”还会奸诈的调低亮度,让视觉表现更差),如此用心良苦,也就为了营造出膨湃而煽情的差距,这样对吗?虽然比起化妆品和减肥产品的无耻行销,科技产品已经客气很多了,但仍然是个不踏实的坏习惯。

(3) 不是换层膜这么简单

光致发光应用中并没有蓝光量子点登场的余地,所以一切的关键都在红光、绿光量子点上,也由于量子点在LCD里的工作是负责产生红光和绿光,原本背光模组里的白光LED就必须换成蓝光LED。因此,严格说来QDEF只换掉扩散片的说法也有瑕疵,实际需要设计变更的还有LED。

换个蓝光LED很难吗?不就是少混个荧光粉,材料成本还减少啊!但别忘了现在白光LED因为经济规模便宜成什么样了,新开一个料号就是多一个库存,衍生额外的生管、物管、品管就不多说了,蓝光LED还得跟红绿量子点,以及彩色滤光片开三方会议,好好对一下色座标,才能正确的呈现想要的色彩,这些麻烦都是旁人看不到也不容易理解的。

另外补充一点,QDEF连摆放位置都很计较,为了让光在层层光学膜中旅行时,重复反射通过QDEF的次数增多,所以QDEF还得放在离光缘最近的地方,一但顺序往上移,红绿光的转换不足,就会造成偏蓝的现象。

(4) 对手是KSF不是YAG

如第二点提到的,LED并不是没有广色域的solution,拿YAG对比量子点并不是apple to apple的公平竞争,要站在广色域的角度去思考,就该拿KSF+β-sialon来比,即使只比色域量子点还是完美材料,但把成本跟寿命都算下去的话,量子点还有明显的优势吗?

◆总结量子点的商业价值

讲了长长一串,总结一下“量子点+光致发光+显示应用”的商业价值,对于替代技术来说,进入市场的能量有多强,似乎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,但其实简单的说,可以看做“创造价值”及“衍生成本”相减以后的净价值。

➢创造价值面

广色域当然是量子点显示器的心脏,除此之外还有个难以量化的价值,就是相较于今日的OLED或当年的LED,“量子点”于行销上更有利,毕竟关于奈米材料的幻想与期待已深植人心,量子点本身就是未来科技的等义词,对于不理解技术的人来说,量子点听起来也比OLED威猛多了,行销只要多用一些“量子”跟“奈米”的字眼,整个感觉就高大上了,这不是史诺胡扯,人是很容易接受暗示的,是真的。

➢衍生成本面

衍生成本也可以想成是替换成本,列举如下:

(1) 厚度

厚度是其中一项,即使QDEF已经从310μm减少到210μm,但对斤斤计较的高阶产品来说(手机or薄型电视),导光板光是要减少几百μm就很纠结了,这现象在手机更明显,手机的Side View LED也辛苦了好多年才从0.6t慢慢转向0.4t,下个世代的0.3t才不过少100μm,对LED厂来说就是个难以挑战的里程碑,结果来个QDEF一切的辛苦都毁了,当Nichia为了自己精美的1803(0.3t)感到骄傲时,看到3M的QDEF粗鲁的叠上去,能不生气吗?

(2) 寿命限制

官方说法是三万小时无衰减,这个数字可能太过乐观了,实测常常出现一万就不对劲的状况,虽然量子点薄膜的寿命目前还找不到有公信力的数字,但别忘了量子点是很不稳定的材料,相较于OLED显示器会“越看越不蓝”(因为蓝色发光层阵亡),量子点恰恰相反,很可能出现“越看越蓝”的状况(因为红、绿量子点阵亡)。

P.S.量子点还是很新的产品,寿命这点可以先持保留态度,等个几年会见真章。

(3) 替换与新增材料成本

关于蓝光LED和新增DBEF的部分,前文提过就不重复论述,光看QDEF本身就是天价,以55吋电视来说,要买一张正版QDEF报价是100块美金!除了Barrier Film很贵外,量子点也是很昂贵的材料,一克的价格如果是实验用的,价格可高达数千块美金,是黄金价格的百倍以上!即使量产水准的量子点,普遍也在30块美金以上,未来就算降至20 USD/g以下,仍然比KSF和β-sialon贵,更别说十块钱以下就有的YAG了。

(4) 关键材料产能

量子点是Batch式的生产,量子点显示器如果真如某调研机构预测的这么乐观,产能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,而且合成量子点的产能是一回事,做成模的产能又是另外一回事了,全世界能做出好的量子点薄膜的,除了3M还有几家?

(5) 供应链门槛

这是所有新材料进入市场都需要面临的考验,供应链上下游在不同产业中有不同的僵固化程度,一般来说越下游的产业越有话语权(产值越大),下游牵动上游一直都比反过来容易许多,而且更改材料牵动采购、品管、研发…等层层关卡,新材料的导入速度除非绑品牌效益或客户策略,不然一般来说都是牛步。

制造业的指导原则是这样的---要换材料可以,去考虑新开案的机种,没有品质问题原则上不EC(Engineering Change,工程变更),因为大家都是领薪水混日子的工程师,旧材料用的稳稳的开心又顺心,没事干嘛为了什么新科技找自己麻烦,尤其新材料通常比较贵,采购跟PM会非常不开心。

还有一个很容易忽略的问题,就是与量子点对话的产业存在“专业知识不对称”,量子点是很先进的奈米材料,多半是由化学、光电功底深厚的公司主导,如果对口产业是高度知识密集的“高科技产业”,至少工程师的内功好,沟通上还不会太痛苦,但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。

当QD film走向QD on chip后,专业不对等的痛苦指数恐怕会更高,大家也知道LED产业产值低、获利惨不忍睹,根本养不起几个厉害的工程师,别说共同开发一起成长了,只怕连正常使用都会搞砸,完全不懂如何为了新材料调教与应变,量子点制造商得因此负担庞大的“教育客户成本”,没办法,这恐怕是所有先进上游材料厂,在没有集团与策略伙伴奥援时,必然的宿命。

总结起来,量子点薄膜创造的净价值不够有破坏性,尤其当优点只有广色域时,不只和OLED高阶电视正面冲突,也歼灭不了配备广色域荧光粉的LCD,目前的角色定位有点尴尬,只能靠着三星和其他品牌努力的行销,先在高阶电视站稳脚步储备能量。

◆量子点的近程发展

说好要讲未来的,但不小心纠结在现在太久,只好先用简单明了的图交代一下量子点的近程发展:

从Tube走到Film的趋势已经很明朗了,下个阶段是on-chip,理论上这是成本最低、系统变动也最少的方式,但与量子点希望远离热源的目标相背,需要先解决材料特性与封装方式的核心问题,Osram、晶电、隆达都在努力尝试这条路,但目前研发中的量子点LED,尽管采用了中间有隔离空间的方式(类似remote phosphor,见下图),但是寿命连破一千都做不到,估计要能成熟量产,需要等到2018年。

◆量子点的中长程发展

既然量子点薄膜没有巨大成功的迹象,量子点LED发展也还不明朗,显示应用这条路感觉很不乐观啊!但如果眼光放远一点,目前的做法其实只是光致发光的牛刀小试而已,量子点在显示的想像空间远不只如此,以冲击效果和系统变动的程度来看,可以分成三个阶段:

Phase 1:取代荧光粉

量子点无论是On-Edge、On-Surface还是On-Chip,都还只是荧光粉的替代品,功用与荧光粉相比并无二致,简单说就是色域的升级而已。

Phase 2:取代彩色滤光片

利用图案化的量子点取代彩色滤光片,这个念头也存在许多年了,彩色滤光片用滤掉光的方式实现子像素三原色,三分之二的光根本没机会见到世面就回家了,若换成像素化排列的量子点微结构,理论可以接近无损的转换出三原色,光穿透率可以直接变成三倍(同亮度的光源耗电变成三分之一)!QDEF连能耗提升20%都有点争议,放在背光模组跟放在彩色滤光片的位置相比,根本就是小情小爱。而且量子点毕竟是量子点,广色域的优势那是完全不用说的。

有人直接把这种产品称作QDCF(Quantum Dot Color Filter),史诺认同这种商业名称很直觉的叫法(就像QLED之于OLED一样),尽管说量子点是Filter并不正确,但只要想成是Quantum Dot Color-Conversion Film也就是了,好记比较重要,观念没弄错就好,所以往后我们都称之为QDCF。

彩色滤光片是光的终结者,把他换掉的念头自然没有断过,三星、LG和BOE等面板厂早就把念头动到量子点上,只是先别说量子点图案化要怎么做,要做多厚才能符合需求…等等问题,光是“偏光片内制”这点就卡关了。

为何要偏光片内制这件事我简短说明,液晶模组里的控光机制是靠两片偏光片和液晶来完成,这个机制允许彩色滤光片在两个偏光片的中间,但量子点放在偏光片中间会破坏光的极性,导致液晶的控光功能失效,唯有靠偏光片内制或QDCF外制才能解决,详情可以去搜寻液晶的结构与原理。

QDCF不仅在LCD的架构下很有潜力,更长远来看还能用在Micro LED上,成为Micro LED的队友而非敌人,至于具体来说效用是什么,就留到往后的Micro LED篇吧!

Phase 3:成为发光层

量子点显示最关键的里程碑,就是从光致发光走向电致发光,真真正正成为自发光显示器的QLED,拥有自发光所有的好处(省电、高对比、高反应速度)和量子点无敌色域的天赋,是OLED未来发展的巨大威胁,也是中国弯道超车的重要武器,别说纳晶的彭笑刚押注在此,量子点大厂基本上都把QLED当成重要的长期计划,QD Vision和Nanosys搞电致发光早就搞了好多年,三星更摆明采用“小尺寸推OLED,大尺寸走量子点”的策略,放话将在2019年推出QLED电视,从光致发光的QDEF转向电致发光的QLED。

QLED目前的效率(EQE)大约是10%,距离量产还有好一段路要走,但长期来看没有如OLED那般明显的材料缺陷,且色域更广、反应速度更快,还直接瞄准了印刷制程,这其实不是量子点傲娇,实在是量子点升华点太高,根本无法走蒸镀这条路,于是乎也垫高了QLED的量产门槛。这样说吧,QLED要嘛就无法量产,一旦达到量产水准,什么尺寸限制啥的一概没有,而且很容易借由印刷制程降低制造成本,未来发展十分可期。 

呼…量子点的故事到此为止,史诺答应大家不再酸Note 7,因为事不过三,酸三次我已经满足,谢谢三星。

注:本文由行家说APP与作家专栏作者囧史诺联合出品。谢绝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。授权联系微信号:hangjia199

评论
登录 后发表评论
认证行家
动态74 · 收获阅读741818
囧史诺,专业分析师,混过大小公司,长年不务正业,从买东西、卖东西到干分析师写写报告,是一个对产业动态有独到见解的神经病,属性为嘴人,目前在北境長城保家衛國。
今日热榜
    行家说公众号
    关注公众号及时了解产业热点动态
    ©2015-2018 行家信息科技(广州)有限公司  版权所有    粤ICP备16051902号-1